军营励志文章

所属类目:励志文章 - 发布时间:2018-04-14

男人与军人

没当过兵的人对军营总有一种神秘的期待。看着军营门口的卫兵雕塑一样完美地站在那里,威严肃穆,就令人心生敬畏,也心生羡慕。当兵,总是男人的情结。我常想,没当过兵的男人,总有一种缺憾。这种感觉大概源于理想中军人的形象和军人的本质。

没有当过兵的我,有机会与参加散文笔会的作家们一起走进军营,住在士兵简单整洁的宿舍里,与真正的兵在一起。在遥遥的军号声中熄灯,入梦;在教官的哨声中起床,集合:在树荫的蝉声里练队形,练军姿,练敬礼。然后,在教官的带领下,排着队,听着口令,大声喊着“1——2——3——4——”,去食堂吃饭。感觉自己真是兵了。

我喜欢当兵的感觉,从小就喜欢。不仅喜欢与兵和战争有关的一切故事性书籍和电影,还喜欢和兵有关的一切物品。喜欢军装,喜欢军装上鲜艳的领章、帽徽;更喜欢枪,喜欢各种各样的枪i喜欢在山坡上一阵风似地冲锋陷阵的感觉。直到今天,依然喜欢逛军品商店,喜欢买些有用没用的军品,喜欢在驴友们的户外活动中穿得像个野战部队的兵似的。

军人是男人的梦想,也许是因为军人最能直接体现男人的雄性之美。无论文学还是影视,我们所看到的军人形象大都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在军人的身上,你能看到男人的威武,一身戎装的冷峻、凛然,一言一行的果敢、利落。面对危险、面对生死的无畏与勇猛。一个好的军人,在他身上一定体现出男人的阳刚之气。

作为男人,第一位的就是责任,大到国家与民族,小到亲人与爱人,只有肩负起责任,才能树立起男人的形象。对于普通人,这种责任有时候是可以打打折扣的,有时候也是无形的。但对军人,却时时刻刻明明白白放在心上担在肩上的。军人就要直面生死,这种直面,既有英雄式的伟大与悲壮,更有悲剧式的无奈与苍凉。这让我想起荆轲的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小乔治·巴顿曾说:”一个最好的战士应有的结局就是在最后的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看到胜利的旗帜升起!”

自古至今,军人在英勇豪迈的同时表现出的悲壮与无奈,更能打动人心。记得每逢读到那些意象中充满了烽火、狼烟、宝剑、骏马、铠甲的边塞诗,心中就会充满无限的感慨与激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辽阔,那悲壮,那豪迈,那苍凉,那无奈,都属于军人,更属于男人。

在军营里,看着这些年轻、健壮、生机勃勃的兵,我想,对男人来说,能有当兵的经历,真幸运啊。

人类与战争

在军营,一个令人无法回避的概念,就是战争。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从人们用手拿起木棒和石块的时候起,人类的战争也就开始了。从神话到历史,从历史到今天,人类从没离开过战争与杀戮。神话自不必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对战争的记述就已经很早了。被后人誉为“历史之父”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就是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军事历史著作,甚至也被直接译为《希腊波斯战争史》。中国的历史从《史记》记起,所谓历史的兴衰,就是在战争角逐中的王朝更替。

战争,在人类历史中从没有走远。

和平年代的军营,我们无法感受战争的氛围。但是,人们却从没有停止对战争的警惕和思考。

当我们面对几十吨重的坦克和装甲车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人虽然依旧。是战争的主体,但是,士兵已经成为这些庞然大物的一个部件,钢铁的力量就像这些冰冷的战车一样不可抗拒地隆隆驶过。

我忽然想,现在的战争形式已经很少再有人的情感介入了,更多地依赖着技术的发挥。人类的战争史从远古腥风血雨地走来,至今,无论是战争的意义还是战争的形式,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现代战争,不仅是原始厮杀与格斗的结束,不仅是冷兵器时代单兵较量的结束,更重要的是战争目的的转变。史前的战争是为生存而战,古代的战争是为道义而战,而现代的战争,则是为更大的利益而战。即使,战争的目的并非能如此简单概括的,但是,这也是每个历史阶段战争目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当身披兽皮的人们,蜂拥着,为了食物而厮杀在一起,那是一种生存的法则。当两军相逢,主将策马近前,互通姓名,甚至慷慨陈词,晓以大义,之后再动干戈,那是为道义而战,名正则言顺,名正言顺则兴兵动武。因此,古代的战争是有着不同说法的,比如:征、讨、杀、伐、剿、战等等。孙子说: “兵者,国之大事……一目道,二日天,三日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谓危。”道不仅在军内形成一种士气,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两军之间,也会有道义的交流。古代的战争,两军相峙,近则气息相闻,远也不过一箭之地。人与人的近距离相对,就难免让人感受到人的温度,人的情感。这让人想起三国中的关云长,华容道让他陷入义与利的两难之境,但战争的冷酷并没有淹没人情的温暖。

现代战争被巨大的利益主宰着,形式上被技术主宰着。顷刻间,成千上万吨的钢铁就会呼啸着砸向一座人头攒动的城市,更有核战的毁灭性威胁。有人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不知道如何去打,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或许会重新回到木棒与石块的厮杀之中。这正是对现代战争毁灭性的恐惧。人们祈祷和平,但是战争依然不会永远离去,那就让我们面对战争,在野心的疯狂与技术泛滥的夹缝中,多寻找一点人性的温暖吧。

战争与文学

战争是人类自己衍生出来的灾难,但它也给一个民族提供了自己历史的记忆、胜利的辉煌和英雄的骄傲。这些,既是在战争中事实的存在,也是战争结束后文学的存在。文学的介入,让战争显现出更丰富更绚丽的情感色彩。战争因为文学的存在而不再那么功利与血腥,文学让战争显现出人性的光辉。文学温暖了战争的冷酷,战争也催生了文学的辉煌。一个民族的战争记忆更因为文学的存在而存在和延续。

没有特洛伊战争,就没有《荷马史诗》的历史呈现,没有俄法战争,就没有《战争与和平》的恢宏与伟大,没有汉末群雄并起的割据与纷争,就没有《三国演义》的谋略与智慧。是战争营养了文学。战争是冷酷的,它并不以文学的方式发展与演变。但文学,却呈现出历史与战争史的需要。《荷马史诗》的诞生,不仅是诗歌的辉煌,也由于它对历史与战争的重现,而直接孕育了古希腊史学,它让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成为著名的“荷马时代”。文学在战争中选择素材并汲取营养,文学无法改变战争,但文学却可以影响人,影响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影响战争。

文学再现了战争胜利的辉煌,会增强一个民族的信心和勇气:文学再现了战争中杀戮的血腥,会让人们的心头生出悲悯和疼痛:文学树立起-个或无数个英雄的形象,他们会成为民族的骄傲和人们心灵的安慰;文学滤出战争的正义与邪恶,让人们明晰善恶而提升了心中的道德;文学也收藏了战争的经验与智慧、收藏了战争阴影中的情与爱、收藏了战争重轭下的悲欢与离合:文学,让残酷的战争融入世间,融入心灵,由此,让我们在人世间的角度认识战争,也在战争的滤镜中看到了人。

像阴影永远伴随阳光一样,战争也永远无法离开人类。

因此,战争,除了需要战争的思考之外,更需要历史的思考,更需要文学的思考。

全站搜索
搜索

网站类目

推荐

热点


我努力励志网 Copyright @ 2017-2022